九住心 略說

九住心,指三摩地的修習過程,通過這個九個階段的訓練,就可以進入心一境性,成就正定。

在修習九住心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身心上的變化,但是仍然還未成就正定,要到輕安發起時,才能稱為止成就,進入未到地定。

這是禪修體系中培養寂止禪定的完整階段性修行方法。

第一、內住:

首先要從上師那裡如法地聽聞寂止禪修的教授,然後將向外散逸的心收攝回來,專注於任何一個所緣境上,這就是內住。在這個階段,心只能暫時安住在所緣境上,無法持續。此時由於思辨分析進入心中的力量,心會被散亂掉舉所控制。雖然覺知到這種情況後,會產生比以前妄念更多的感受,但這並不是妄念增多了,而是能夠識別妄念的體驗。這是與平常不同的特殊覺受。這是由聞的力量所產生的。

第二、續住:

將心安住於所緣境上,能夠持續地保持這種狀態。在這個階段,心安住在所緣境上後,能夠稍微延續一段時間,有了一點熟練度。比如說,念誦一串念珠的時間內能夠保持專注不散亂。此時有時妄念平息,有時妄念生起,而有妄念止息的感受。第一住和第二住這兩個階段,昏沉掉舉多而少安住,所以散亂的時間比安住的時間長。這是由思維的力量而產生的。

第三、安住:

當覺知到心向外散亂時,能夠重新將心安住於原來的所緣境上。也就是說,一旦察覺到從所緣境上散亂了,立即能夠重新回到所緣境上安住。從這個階段開始,通過培養強而有力的正念,能夠對治掉舉。這個階段和前兩個階段相比,散亂的時間比前兩階段短,安住的時間相對則長。另外,從這個階段開始會出現昏沉的過失。在第一住和第二住的時候,心無法安住於所緣境上,經常中斷,所以沒有昏沉的現象。昏沉是需要心對所緣境有穩固的專注時才會出現的。如果心沒有安住,所緣境就不清晰,也就談不上有無昏沉了。

第四、近住:

心能夠長時間安住,當心散亂時能立即察覺而不失去所緣境。這是之前培養的正念力已經圓滿的表現。通過圓滿的正念力,能夠斷除粗重的掉舉,達到所緣境不會被奪走的程度,這比前三個階段有了顯著的進步。

第五、調順:

即捨棄粗重的掉舉散亂,心向內過度收攝,此時容易產生昏沉的危險,因此需要提升正知的力量。正知是監視是否產生昏沉掉舉的心所。雖然在止觀正行時沒有觀察的心,但在進行專注所緣時必須刻意培養正知。前兩住心有粗分的掉舉,此住心有粗分的昏沉,此為其差別。

第六、寂靜:

由於正知的力量圓滿,捨棄了粗重的昏沉,因此生起了「清明所緣境三摩地」,已遠離所緣境不清明的過失。因此,正念正知二者的力量已經圓滿,不會產生粗重的昏沉和掉舉,這是與前面各階段的差別所在。

第七、最極寂靜:

從這裡開始培養精進的力量,將細微的昏沉掉舉也視為過失而去對治。在這個階段,雖然不太有機會產生細微的昏沉掉舉的問題,但仍然需要持續對治這二者。

第八、專注一趣:

一開始稍微依靠正念正知,就可在整座期間沒有細微的昏沉掉舉而能持續。從這裡開始,由於精進力量圓滿的緣故,當正念正知守護心時,任何昏沉掉舉都無法中斷寂止,能夠隨心所欲地持續三摩地的相續。

第九、等持:

由於心對所緣境的熟習程度極其深厚,無需努力而自然成就,因此不需要絲毫的勤作就能夠長久安住於三摩地中。不依賴正念正知的勤作,自然安住於等持中。如同熟練的誦經者念誦經文一般,能夠連續不斷地安住於定中。這與欲界一心專注寂止相同。

第九階段是通過完全熟習的力量而成就的。通過長期熟習這樣的任運成三摩地,將會獲得心輕安三摩地。

由於心輕安的力量,心安住於何處都能無勤任運成的心所,這就是堪能心。由於心輕安的力量,身輕安也會成就。身輕安是指身體內的遍行風變得堪能,使身體行任何事業都沒有困難。依靠身輕安會產生一種特殊的樂受,這就是身輕安的安樂。身體會產生極其輕盈的感受。比如,就像長久未理髮的人突然理髮後的那種感覺一樣。依靠身輕安的安樂,會獲得心輕安的安樂。心中會產生一種特殊的快樂。比如,就像母子分離很久之後突然相遇時的那種喜悅感受一樣。這樣的身心輕安的安樂會有一個穩定安住的時期。被輕安安樂所攝受的心一境性三摩地,就是真正的寂止。這是屬於上界地(色界和無色界)的心識。在寂止階段,以安住修而止息分別思維。現在依靠身心輕安的能力,對空性和無我等義理進行觀察修時,觀察能夠切中要點,不會從觀察的內容中散亂,變得非常穩固。在這種狀態中,通達觀察內容的正確分辨智慧就是毗缽舍那(勝觀)。藉由毗缽舍那斷除一切煩惱,提升道地的次第。

~智海堪布~2025/07/02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