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

佛教徒的皈依是:信賴三寶並確認三寶能夠從輪迴的恐怖中救度我們,三寶是我們的救護者或怙主。

皈依時需要對皈依處生起信心。比如說,我們是為了脫離輪迴的恐怖而皈依三寶,那麼就需要檢視:三寶提供了何法可讓我們解脫而值得依賴!

佛陀教導:「輪迴的一切痛苦都源於煩惱和業,追根究柢,這些都來自於無明我執。」如果不斷除我執,就無法斷除煩惱而積累業力,痛苦之流就會不斷延續。若要斷除我執,則必須以無我的智慧來對治!如果能在心續中開展出無我的智慧,就可徹斷我執,如此一來,煩惱自然無法生起,當然也就不會積累業力,而從痛苦中獲得完全的勝利!

此外,如能深刻了解輪迴世界的因果不虛和緣起的道理,以及如何依靠慈悲心、菩提心、忍辱、智慧等道路的方式來解脫,就能確信佛陀的言教是無欺釋量的法教,以此也可以證明佛陀本人是可信的量士夫(權威)。仰仗這樣的信心而皈依三寶才是正確的。

對於解脫來說:

  佛陀:是指示救護的導師,為眾生指出解脫的道路和已經證得究竟解脫的典範;

  佛陀所說的法:是真正的皈依處,實際的解脫方法和道路;

  僧伽:是道路上的同伴,提供修行的支持和指導。

皈依的思惟方式是:

視自己為需要救護的病人;

視佛陀為指示救護方法的醫王;

視正法為治療煩惱病苦的良藥;

視僧伽為修道上伴行的醫護人員。

皈依三寶必知之關鍵概念:

例如,當我們遇到無法自救的困難狀況時,就需要向能夠解救我們脫離困難的對象尋求庇護。而我們之所以對提供庇護的對象產生信心,是因為對方具備三個條件:

1、具有能救護我們脫離困難的能力。

2、知道脫離困難的方法。

3、有救護我們脫離困難的願心。

  如果這三個條件都具備,那麼將對方當成庇護處是正確的,可以信賴對方。

  同樣的道理,現今我們都陷於生老病死的痛苦中而無法自救,必得要依賴三寶才行。因此,我們必須檢視三寶是否具備如同上述的三個條件:

1. 是否具有救護我們脫離生老病死痛苦的能力?

2. 是否知道解脫這些痛苦的方法?

3. 是否有救護我們脫離痛苦的願心?

  佛陀具足這三個條件,因為:

一、佛陀在三大阿僧祇劫期間積累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所成就的佛陀威德力——長劫修行所獲得的圓滿功德力(力)。

二、佛陀斷除了煩惱障、所知障及習氣,具足「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的智慧——徹斷一切障而得遍知智慧(智)。

三、佛陀具有遠離自利作意的大悲心——不帶任何自利動機的純淨大悲心(悲)。

  總的來說,佛陀遠離一切過失、圓具一切功德,或者說是具有悲、智、力三者任運的聖者。

  悲:即遍及一切如母眾生的大悲心;

  智:即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

  力:即自利和利他的圓滿成就。

  其中,自利圓滿而證得法身、利他圓滿而獲得兩種色身,如本師釋迦牟尼佛。由於這樣的佛陀現在並未住於此世間,凡夫肉眼無法得見,因此以佛像來代表佛陀住持,故對佛像應當生起真實佛陀的認知。

  法:可分為教法和證法。

  教法:由佛陀親自所說的教言,歸納為三藏(經、律、論)。

  證法:由修行者通過修持實踐而於心續中所獲得的證悟之法,分為道諦和滅諦二種。

  道諦:又可分為五種,稱為五道,即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和無學道。

  滅諦:依於自續證得之道,永斷所斷,業及煩惱,終究不生,輪迴因果相續斷滅,如是證得無病之樂。此於聖者始得如實現見,名滅聖諦。

  因此二者能夠降伏煩惱之敵,並從惡趣之險難中救護眾生,故稱為法。

  總而言之,法為所詮之三學以及能詮之三藏。

  皈依三寶的三種學處:

  第一、遮止的學處——需要斷除、避免的行為。

  第二、成辦的學處——需要積極修持、建立的行為。

  第三、共通的學處——皈依的共同學處。

  此為皈依三寶後應當遵守的具體修學指引,即是:什麼不該做、什麼該積極去做的要點。

  第一、遮止的學處——需要斷除、避免的行為。

  皈依佛後,不可皈依世間的天神鬼怪等。

  皈依法後,不可傷害其他眾生。

  皈依僧後,不可信賴與佛教見解不相符的人。

  這些都是皈依三寶後在行為上必須避免的,是佛弟子的基本戒律。

  第二、成辦的學處——需要積極修持、建立的行為。

  皈依佛後,不論佛像的材質好壞、工藝精細與否,甚至是破損的佛像,都應當作真佛看待,培養恭敬心。

  皈依法後,就算只是表達佛法內容的一個字,都要當作珍貴的法寶來對待,不可輕視。

  皈依僧後,即使只是穿著僧服、具有出家外相的人,也不應生起不恭敬心,要保持尊重的態度。

  這些都是皈依後,應當積極培養的正確心態和行為。

  第三、共通的學處——皈依的共同學處。

  通過憶念三寶的功德,時時皈依,在晝夜六時中皈依。

  通過憶念三寶的恩德,先行供養,在飲食之前先供養。

  通過憶念皈依的利益,推廣皈依,自己皈依並勸導他人皈依,無論任何大小事情,都要心中依靠三寶來做。

  這些學處體現了佛弟子應當將三寶融入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時刻保持皈依的心態。

  皈依的功德利益:

1、加入內道佛教徒的行列。

2、成為一切戒律的基礎。

3、過去所積累的罪障得以清淨。

4、能夠廣泛地積聚福德和智慧資糧。

5、未來墮入惡道的門戶得以關閉。

6、人和非人的傷害無法觸及。

7、邪師和惡友無法欺騙。

8、人生的核心意義得以實現。

9、具備迅速成就圓滿覺悟的能力。

  等等。總之,皈依不僅是佛教修行的起點,更是獲得今生和來世乃至生生世世的究竟安樂的殊勝利益。

  皈依的最終釋疑

  皈依可分類為大乘、小乘的皈依,以及外、內、密三層次的皈依。在彌勒菩薩所著的《經莊嚴論》中有:「導師及教法;發心及行為;時機異故劣,此唯成下劣。」

  從大乘佛教的角度來評判小乘佛教皈依的特點:

對境:認為「佛」只是有形的化身;「法」只包括世俗的道諦和滅諦;「僧」只是聲聞阿羅漢。
時間:皈依的時間只到此生結束。
發心:只求自己解脫,沒有利益眾生的菩薩心。

 大乘佛教皈依的特點:

對境:認為「佛」具有法身、報身、化身三身,以及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      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五智;「法」即大乘教法——「見地離戲論」和「方便菩提心」雙運;「僧」是證得清淨地的菩薩眾。
時間:直到自己證得無上菩提為止。
發心:不只為自己解脫,而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

  法寶和僧寶非究竟皈依處:

  《寶性論》云:「因要捨因欺誑性,因無有因壞滅性,二種法與聖者眾,並非究竟皈依處。」

​​​​​​​​​​​​​​​​  教法:是由名句集合的文字經典。

  證法:「道」是有為法,為虛假無常,具欺誑性,修到究竟時便要捨棄。譬如,船隻除了渡水外別無他用,所以到達彼岸後,自然就要棄捨船隻。

  「滅」只是煩惱痛苦消失,如燈熄火滅,是消極的狀態,所以也不是究竟的皈依處。

  聖者眾:仍有各自的障礙未盡,所以不是究竟的皈依處。

  因此,只有佛寶才是真正究竟的皈依處。 ​​​​​​​​​​​​​​​​

  《寶性論》云:「就勝義言眾生之,皈依唯獨是佛陀。因為能仁具法身,僧亦以彼為究竟。」

  能仁本身具足斷證究竟的智慧法身,即是法寶;佛陀為最究竟的修行者,即是僧寶。所以在究竟意義上,三寶實際上總歸為佛寶。

  

  外皈依處:

  尊者密勒日巴說:「佛陀佛法及僧伽,此三是為外皈依。」

  以密乘的角度而言,以上說的佛、法、僧三寶是外皈依處。

  內皈依處:

  尊者密勒日巴說:「上師本尊及空行,此三是為內皈依。」

  密法中的上師、本尊、空行三根本是內皈依處。皈依根本傳承上師,祈請勝加持;皈依本尊眾,祈請勝和共同的成就;皈依空行護法,祈請成辦事業。

  上師為加持之源:

  若沒有上師們的加持融入,自心不能趣向佛法;法不能入道;道不能圓滿;果無法現證,所以皈依根傳上師眾祈請加持極為重要,因為他們具有賜予無礙加持的威力。

  本尊為成就之源:

  成就的根本除了本尊壇城眾之外別無他處,所以皈依本尊眾祈請賜予暫時共同的和究竟殊勝的成就。本尊眾是一切成就之主,依止修持,可如意賜予一切成就。

  行護法為遣除障礙、成辦事業​​​​​​​​​​​​​​​​之源:

  在獲得果位的修道過程中,會遭遇各種形式的障礙,除空行護法外難以遣除,所以皈依之並祈請遣除道障的事業。空行護法們均曾發下為修行者遣除違緣、增長順緣的誓言,所以是遣除道障的行者,因此值得皈依且必須皈依,皈依後具有成就一切所欲之事的殊勝功德。

  秘密皈依:

  《金剛空行海續》云:「特於阿闍黎,我恆常皈依。」如此,根本上師實際上是一切皈依處的總集,但由於我們業障深重、被業力遮蔽之故,在此時期無緣直接面見圓滿諸佛、聖者僧眾、本尊眾、空行護法等,也無緣得其直接指導和加持,故這些皈依處應機調化,化現為具有人身相貌、具足標準的善知識,為我們開示成熟解脫的法道次第,及賜予身語意的加持。故而從此觀之,相比於十方三世的三寶和三根本等,根本上師是最為殊勝、恩德最深重的皈依處。

根本上師的——

  意:是佛陀的本質,祈請為導師;

  語:是聖法的寶庫,祈請為道;

  身:是一切僧眾的總集身,祈請為道上友伴;

  功德:是一切壇城本尊的自性,祈請賜予殊勝和共同的成就;

  事業:是空行護法的自性,祈請消除道障的事業。

  總而言之,根本上師的身、語、意、功德、事業的無量莊嚴輪,正是三寶和三根本的偉大總體現。自己從今生、來世、中陰到生生世世,都不再尋求其他的皈依處,而以強烈的信心和虔誠恭敬,完全託付信賴地皈依根本上師。

  上師如意總集寶:

  上師的意:是法身佛陀的本質;

  上師的語:是報身一切法的本質;

  上師的身:是化身一切僧眾的本質;

  上師的功德海:是壇城諸本尊;

  上師的事業妙行:是空行護法;

  由於如此具足一切本質,故為自性身。一切都圓滿具足於此上師,應當如此確信無疑地看待。以如此的信任和虔誠,從今生起直至圓滿證得大菩提之間,為了一切眾生的利益而發心。

  《密集續》的解釋續《金剛鬘》中說:「無垢心為佛,語正說即法,身即名為僧,菩薩眾之處。」

  上師佛暨法,如是上師僧,諸作者上師,頂禮上師尊。

皈依文

等同虛空如母一切有情皈依上師佛陀法身尊

等同虛空如母一切有情皈依上師受用報身尊

等同虛空如母一切有情皈依上師悲心化身尊

等同虛空如母一切有情皈依尊貴上師佛陀寶

回至頂端